北美星巴克要求进店需消费,中国区回应:未强制要求,具体情况由门店自己来定


温馨提示:本文约1027字,烧脑时间6分钟,筷玩思维记者赵娜发于北京。

当地时间1月13日,北美星巴克宣布,将改变其欢迎任何人无需购买商品也可进入门店的政策,更新后的政策要求顾客购买商品才能使用店内设施,包括卫生间。这项新规也意味着,星巴克正式推翻了2018年推出的“免费开放政策”。

星巴克发言人杰西·安德森(Jaci Anderson)表示,新规旨在提升付费顾客的体验。Anderson表示,大多数其它零售商已经有类似的规则,“我们希望每个人在我们的店里都感到受欢迎且舒适”。

不消费不让坐?对此,星巴克中国客服表示,目前国内的星巴克是由门店各自管理运营,具体情况由门店自己来定,并没有强制要求不免费对外开放。

根据公司财报,星巴克2024财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2%,净利润更是锐减25.4%。在北美市场,星巴克面临着客流下滑、成本高企和同质化竞争的多重压力。新任CEO布莱恩·尼科尔上任后直言:“我们偏离了核心,许多顾客已经流失。为了迎接所有人的回归并恢复增长,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调整战略”。

这场调整的关键一步,便是推翻过去的免费开放政策。星巴克明确提出,门店将优先服务付费顾客,未消费的顾客可能会被要求离开,甚至在必要时报警处理。这一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压力的结果,也源于门店安全和卫生环境的隐忧。对许多员工和消费者而言,开放政策的实施让门店逐渐变得不可控,成为流浪者、非消费群体的聚集地,安全感和体验感双双下降。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让星巴克不得不回归商业本质。在新规的背后,实则是星巴克试图通过重新划定空间使用规则,聚焦服务愿意付费的核心顾客。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场品牌的自我修复。尼科尔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简化复杂菜单、优化产品定价和强化手工制作的产品特色,以此确保顾客感到“物有所值”。

从“社区共享”到“商业优先”,星巴克这一步看似无奈,却也合乎市场逻辑。然而,当“免费咖啡馆”的美梦终结后,星巴克的温暖与温情是否也随之消散?这家试图重新定义“社区”的品牌,又是否能在消费优先的道路上稳住自己的位置?

我们再来看中国市场,星巴克在中国的业绩表现也面临挑战。过去,公司依赖一二线城市中产群体构建品牌形象,而如今的下沉市场竞争则更加白热化。即使星巴克努力开拓三线及以下城市市场,但相比本土品牌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和更接地气的价格策略,星巴克的“慢与贵”劣势明显。

1月16日,星巴克中国宣布其董事长王静瑛将在1月24日正式退休。她退休后,由刘文娟继任。

延伸阅读:

全面转型餐饮产业服务集团,『伴伴×筷玩思维』发布全业务体系

2025版筷玩思维内容营销(广告投放)执行报价已于1月1日正式施行,有广告投放和内容营销需求的客户可与宋女士(微信:kwthink2016)具体洽谈和沟通,期待与您携手共赢。

筷玩思维除了继续巩固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的线上业务外,2025年继续全面发力线下,十二场以“刷新·重新认知餐饮”为主题的连锁餐企转型升级的干货盛宴正蓄势待发,相关赞助合作事宜全面约谈中。

此外,单场人数规模在80人左右的偏深度沟通性质的沙龙2025年更是规划有百余场。

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广州、南京、重庆、合肥、南昌、青岛、天津、无锡、福州、济南、哈尔滨、宁波、长沙、大连、西安、深圳、厦门、海口、兰州、苏州、郑州、南宁、昆明、香港、澳门、台湾......筷玩思维无死角覆盖中国版图主力热点餐饮聚集区。盟友军团正在陆续集结中...上战场、打胜仗,还得靠盟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