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餐厅冒头迹象明显,如何避免“前浪死在沙滩上”?


温馨提示:本文约2800字,烧脑时间4.2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啸发于上海。

生态餐厅并不是个新鲜事物,从2014年开始,就已经有“升级版农家乐”的生态餐厅出现,大多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或者景区,走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子。

这种模式在一段时间曾引发了一波热潮,城市人厌倦了拥挤不堪的快餐厅、千篇一律的大饭店,来到乡下郊区,在一片绿树、鲜花和微缩水系中用餐,还能吃到直接从旁边农场现摘的蔬菜瓜果做成的食物。

然而几年下来筷玩思维注意到,生态餐厅仍处在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成熟模式和相对成熟的品牌。更多已经投入生态餐厅的经营者则是面临高成本建设、低复购率、高成本维护、营销不得法等种种问题而亏损甚至倒闭。

不过,在消费业态求新求变的当下,与其去质疑生态餐厅是不是个搞噱头的伪命题,不如思考怎样才能真正挖掘到生态+餐厅的核心价值,在消费升级、体验型消费当道的今天如何降低成本、最大程度接近顾客、满足人们健康消费的新需求。

5

传统的生态餐厅需要定好位,科学规划让高投入产生价值

业内有一种判断方式,植物覆盖面积超过餐厅面积的30%,这样的餐厅才能称得上叫生态。

但其实深究起来,生态餐厅是更加复杂的概念,是指综合运用建筑学、园林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以设施调控技术、农艺栽培及管理技术来营造、维护绿色用餐环境的餐厅。

生态餐厅里,做菜所用的蔬果需要在自己的园地种植获得,鸡鸭鱼肉则在自己的池塘和园区养殖获得,动物排泄物作为蔬果肥料,餐厅的食物残渣用来沼气发酵,并提供有机废弃物和废水,餐饮经营形成一套循环利用的良好生态。

有的生态餐厅完全按照标准温室的结构建造,有的则中厅采用大型钢结构形式,跨度大、高度高,可植入高大树木,造景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中厅周围设置其他配套连栋温室。

因此这种生态餐厅的选址就只能在城市郊区、公园、乡村,靠近山麓、湖泊等自然区域,便于自给自足。

生态餐厅可以被看做是高阶版的农家乐,需要更精心地规划生态循环,建设和维护也都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但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会拥有像城市商圈的人流量和消费频次,一旦运营不顺就会陷入困境。

21

筷玩思维研究认为,找到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必须回到最初的定位。选址位于有一定持续人流量的景区就更有利于获取客源;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的亮点,让路经此地的游客都能产生兴趣,并愿意进来体验一下在温室内就餐的感觉,当然也要有足够的停车位。

同时在收费模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中式生态餐厅,提供的是各国风味的自助餐,并按小时计费,顾客在餐厅里更加自由而流连忘返,停留在餐厅的时间越久餐厅便可以获得更多利润。

都市里简化版的生态餐厅,强调“生态友好”

在市场上,能够达到建造温室型生态餐厅条件的并不多,成本因素也成为限制。在城市里也有非一般意义上的生态餐厅。

这些生态餐厅并不是在温室里、有大面积的花草树木,而是仍保持更大面积的用餐空间,把各种自然、生态的理念以装饰、食材、烹饪方式等元素巧妙融入到餐厅之中,来突出“生态友好”的理念。

这种位于城市的生态餐厅也常常被称作是绿色餐厅、阳光餐厅、有机餐厅,但本质上还是以生态化的理念进行经营管理的。

相对于温室型生态餐厅,这样的餐厅前期投入要小得多,也不必过于局限面积,可以选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圈,运营起来也相对轻松。

但经营过程中食材的成本压力却并不小。生态餐厅一般需要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保证他们所提供食材是“有机”的,加之有机食材的认证、养殖成本,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成本反映在供应链上就要比其他餐厅付出更多。

有些餐厅则采取了一些创意方式来变通。例如美国好莱坞附近的一家名为“小嫩绿”(Tender Greens)的餐厅同样在食材上突出了自己生态餐厅的特色。

经营者自己种起了食材并且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装置——气雾种植塔,即将所有的蔬菜以垂直的塔状悬挂起来种植,塔内喷水灌溉。

餐厅里共有24座种植塔,每座塔内放置44株果蔬,每周收割一次。果蔬长在餐桌旁,盘中的食物也是从这而来,这是对“生态友好”的绝佳体现,对于顾客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不过这种“我产我食”的方式能产出的食材量比较少,不能大量供应,则是一个明显的掣肘。

1

有机3.0时代,让食材背后的“人”成为关键

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举办的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执行主任马库斯·阿本兹先生提出了有机3.0概念。

按照这个划分,有机1.0时代是有机农业的萌芽阶段;2.0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市场逐渐形成,有机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今的3.0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理念共识及信任成为主角。

也就是说,如今人们不仅关注有机食材本身,更开始关注耕种的农人、烹饪食材的材料,以及物候、土壤及人在自然循环中的关系。

对于生态餐厅来说,有机也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更是餐厅体验经济的一环。呈现环境的自然变化、获取餐厅内或者附近出产的新鲜食材,在烹饪方式上尽可能维持食物完整营养成分,这些必须让顾客能够看得到、感知得到。

这就还要说说位于阿姆斯特丹郊外Frankendael公园内的Restaurant De Kas餐厅。这家温室型生态餐厅并非新建温室,而是把兴建于1927年的荒废温室重建而成。

4

Restaurant De Kas也有自己的温室和农场,这里种植了各式蔬菜、香草和可食花卉。因此,餐厅可以自种蔬食,随采随烹,每日清晨日出之前,厨师们从种植园摘取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香草,用于烹饪当日美食。

餐厅的菜单也会根据每天收获的食材不同而变化,这样就让客人通过食材每天的变化感受到气候的变化,更能感受到农人和厨师的用心,通过一份菜单和厨师有一个间接的互动。

Restaurant De Kas设有独立包间,如果客人愿意多花一些钱预订,就能在厨房里的贵宾桌用餐宴客,亲眼观赏大厨制作这些天然料理的过程。

由于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浓浓的大自然气息和它们背后舒适的人情味,Restaurant De Kas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的必访景点,对阿姆斯特丹当地人来说也是最有情调的时尚餐厅,不论是情人节、纪念日都能够作为令人难忘的约会场所。

3

结语

生态餐厅并非简单的生态景观+餐厅,大投入打造硬件设施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主题、缺乏特色,失去精细运营带来的精致感,则会让前期的投入得不到理想的回报。

生态餐厅更不是农场+农家乐,经营模式固定,内部风格大同小异,缺乏设计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影响着餐厅的吸引力。

生态餐厅虽然存在种种羁绊,但前景非常可观——人们向往自然和阳光的用餐环境,期待天然健康的美食,享受温馨的服务和自由休闲的休息时光,这种需求只增不降。

不过目前国内的生态餐厅大多还是充满乡土气息,如果能够增加更有风格的设计,装潢和菜色都向精品餐厅看齐,足以吸引年轻人来消费,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延伸阅读:

有机餐厅概念沉淀后卷土重来,新业态加入快餐模式

新模式轮番搅局,已经“脑震荡”的餐饮人只能拼了

声明:本文系筷玩思维独家原创稿件,筷玩思维(www.kwthink.cn)愿意和一切遵守转载规范的渠道合作,转载本文需添加如下版权内容: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筷玩思维”(ID:kwthink),作者陈啸。本文已获转载授权,版权归筷玩思维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筷玩思维”】

持续不断为餐饮业贡献深度硬干货。筷玩思维于4月5日发布了全新品牌形象“伴伴”,由专注餐饮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深度报道媒体向餐饮产业服务集团转变。各种形式合作请联系:苏先生 15650737218(同微信)。

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