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尼斯纪录到文化符号,喜家德水饺事件带给餐饮业哪些启示?
温馨提示:本文约3288字,烧脑时间10分钟,筷玩思维记者周粥发于北京。
3月30日,中国餐饮业诞生了一个现象级事件。在苏州高铁新城喜福里广场芯汇湖畔,一场别开生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
由知名水饺品牌“喜家德”发起的“线上线下最多人同时互喂水饺”活动斩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包非遗水饺,创世界纪录”,“水饺的吉尼斯”成中国文化输出新名片。
据筷玩思维(www.kwthink.cn)了解,喜家德这次活动采取线下与线上联动的形式,苏州本地的260组家庭、520位市民参与现场挑战,同时超过700人在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北京、上海、深圳7个城市线上参与这场盛事,还有10多位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本次挑战活动并非喜家德第一次与吉尼斯结缘。2015年,喜家德参与发起了“最大规模烹饪课,最多人包饺子”活动,共有6334人挑战成功,创下“史上最多人包饺子”世界纪录。10年后的再度挑战,不仅是喜家德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孝道文化、非遗文化的坚持,也是喜家德想从水饺开始,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的初心。
在餐饮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喜家德的破圈之举引发行业深度思考:如何让传统饮食突破地域与文化的边界?如何将商业行为转化为文化输出的载体?
以水饺为载体,“水饺的吉尼斯”成中国文化输出新名片
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饺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团圆、喜庆和亲情。
喜家德通过这次活动,将饺子文化与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相结合,不仅让参与者体验了传统的非遗技艺(活动中的水饺均由民间传统非遗技艺“喜家德独创高氏传统水饺技艺”包制而成),还传递了中国家庭文化中的孝道和亲情。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非遗传承正在为传统美食注入新的时代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喜家德高氏传统水饺技艺”以长条型水饺为特色,用好食材、好工艺重新定义中国水饺的品质标准。
在活动现场,喜家德产品负责人向市民展示了“一字型水饺”的独特工艺:荣获世界品质评鉴大会“国际蒙特奖”金奖的面粉,由全球严选的3种优质小麦面粉调配而成;独创的9厘米“一字型”水饺造型“咬一口,剩一半,让真材实料看得见”。
在预制菜泛滥的市场中,消费者对食材真实性的疑虑日益增长。“我们坚持‘当日现拌、新鲜现做、拒绝预制’,保证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看得见新鲜”,在活动现场,喜家德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演示非遗包饺子手法,大家一边学一边拿起手机记录。
长辈带着孩子体验非遗技艺,这俨然是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与传承的美好图景。
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是兼具趣味性、竞争性和权威认证的全球性活动。活动现场一位来自乌克兰的中国媳妇“卡佳”,通过女儿喂的第一口饺子,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表达,也印证了水饺作为文化载体的普适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一刻实现了具象化。
当洁白的饺子皮裹起最新鲜的当季食材,大家在互喂水饺的过程中,体验着中华传统美食的魅力,感受着热烈、喜庆、团圆的氛围,也让喜家德再次成为焦点。这种文化输出的方式,不仅让国内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吸引了国际友人的关注,让西方消费者理解饺子背后的伦理哲学,而非仅将其视为“中国快餐”。
2024年,喜家德更是开启全球化战略,目前已在西班牙、美国等地开设了门店,并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在筷玩思维看来,相较于西式快餐的文化输出路径,喜家德通过“家庭伦理+饮食仪式”的组合,构建了更具东方特质的文化输出模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正切合当下Z世代对文化自信的需求。
当一碗水饺承载起孝道、非遗与全球化使命时,它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一张流动的“中国名片”。
拆解喜家德“水饺吉尼斯”事件背后的餐饮业创新逻辑
喜家德的“水饺吉尼斯”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也是餐饮行业创新实践的典范,为餐饮行业提供了诸多启示。
这场看似简单的“喂饺子”活动,却让喜家德在社交媒体上赚足了眼球,在餐饮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喜家德通过这次活动,展现了其在产品与体验上的双重创新。当传统餐饮品牌突破行业惯常的营销路径,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餐饮业在文化赋能、体验重构、产业升级等维度的深层变革。
①产品创新:非遗技艺与可复制的品质承诺
传统非遗项目正因“博物馆化”而失去生命力,非遗传承常陷入“政府扶持”与“市场失灵”的困境。
在文化输出领域,中式餐饮也长期面临“标准化难”、“文化折扣”等挑战。
喜家德的水饺采用了独创的高氏传统水饺技艺,这是一种民间传统非遗技艺。通过这一技艺,喜家德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水饺的美味,还通过35座中央厨房和800余家直营门店的布局,构建起标准化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将“妈妈的手工味道”转化为可复制的品质承诺,保障食品安全与口味的精准传达。这种“非遗产业化”路径为传统餐饮技艺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②消费体验重构:从餐饮进阶到文化互动
喜家德的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吉尼斯挑战,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
中国家庭正面临结构性矛盾:双职工家庭占比超70%,亲子陪伴时间锐减,文化传承断层。喜家德精准捕捉这一痛点,将“喂长辈第一口水饺”设计为亲子互动的仪式感场景。这种“食物+情感”的复合体验,将饺子从餐桌上的普通主食升华为家庭纽带。喜家德将家庭亲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创造了独特的消费体验。
据喜家德运营负责人刘东雨介绍,“喂长辈第一口水饺”、“让孩子学习非遗水饺技艺,做中国文化的小小传承人”,这些是喜家德一直以来的特色亲子活动。
数据显示,仅2024年,喜家德在全国45座城市的商场、门店开办活动就超过1万场,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数量累计超过10万组,可以说形成了稳定的文化输出管道。这种持续性的文化运营,使喜家德建立起“水饺=家庭欢聚”的强心智认知,既解决了非遗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又为品牌注入文化厚度。
对比时下很多品牌依赖联名营销的行业现象,喜家德的实践验证了文化资产的长尾价值。
在筷玩思维看来,喜家德这次“水饺的吉尼斯”活动巧妙地强化了品牌文化与顾客的连接。一方面,将水饺这一中华传统美食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相结合,赋予了品牌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话题性,让喜家德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更加鲜明。另一方面,聚焦亲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喜家德将“喂食”动作符号化的设计极具巧思,将水饺这个传统美食转化为情感传递媒介,“第一口喂父母”的仪式感设计,成功唤醒消费者对“孝道文化”的集体记忆。
喜家德这种将饮食行为升华为文化仪式的创新,突破了餐饮业惯用的折扣促销模式,也使喜家德成为顾客心中“有温度”的品牌。这种情感连接,让顾客对品牌产生更深的情感认同和忠诚度,进一步巩固了喜家德在餐饮市场的地位,为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餐饮品牌确实需要从单纯的流量争夺转向体验式营销。
结语
餐饮业的红海竞争已进入新阶段,单纯的价格战、流量战终将被用户价值与文化认同取代。
当麦当劳用“标准化”定义餐饮2.0时代,喜家德正用“文化赋值”开启4.0新纪元。
这个创立至今已23年的品牌启示我们:餐饮业的终极竞争,不仅是胃的争夺战,更是心的浸润战。中式餐饮的成功路径不必完全复制“麦当劳模式”。通过“文化符号+体验经济+供应链创新”的组合拳,品牌既能传递文化价值,又能实现商业成功。未来,火锅、包子等品类或可借鉴这一路径,形成“中国饮食文化矩阵”。
筷玩思维始终相信,在文化自信崛起与消费升级交织的新周期,文化符号的具象化表达有了现实基础。那些能将民族饮食文化转化为现代消费符号的企业,必将赢得下一个黄金十年。
延伸阅读:
2025版筷玩思维内容营销(广告投放)执行报价已于1月1日正式施行,有广告投放和内容营销需求的客户可与宋女士(微信:kwthink2016)具体洽谈和沟通,期待与您携手共赢。
筷玩思维除了继续巩固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的线上业务外,2025年继续全面发力线下,十二场以“刷新·重新认知餐饮”为主题的连锁餐企转型升级的干货盛宴正蓄势待发,相关赞助合作事宜全面约谈中。
此外,单场人数规模在80人左右的偏深度沟通性质的沙龙2025年更是规划有百余场。
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广州、南京、重庆、合肥、南昌、青岛、天津、无锡、福州、济南、哈尔滨、宁波、长沙、大连、西安、深圳、厦门、海口、兰州、苏州、郑州、南宁、昆明、香港、澳门、台湾......筷玩思维无死角覆盖中国版图主力热点餐饮聚集区。盟友军团正在陆续集结中...上战场、打胜仗,还得靠盟友。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