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黄太吉】被称互联网餐饮鼻祖的黄太吉,你到底有什么?


2015年6月,当黄太吉正式宣布“航母式外卖服务平台”问世之时,曾经代表着“煎饼果子”品类、被称为互联网餐饮鼻祖的黄太吉走下神坛,“黄太吉外卖”登上舞台。

从卖煎饼果子起家的黄太吉,四年时间多次融资,估值高达12亿,可以说是那一批互联网餐饮玩家中的传奇。

走到今天的黄太吉成为外卖O2O供应链的改造者,互联网已经成为其内核,而不再仅是当初的营销手段。

既然是从“初级”阶段互联网餐饮一路走到“高级”,筷玩思维就从餐饮和互联网两个维度,来看看黄太吉到底有什么看家本领?

ni

身在餐饮行,黄太吉有什么?

黄太吉定位自己为互联网公司,但无论是早期卖煎饼还是今天做外卖,落脚点都是餐饮。

这个传统而精深的古老行业,模式十分沉重,想在这个行业里生存,基本的生存法则还是要遵守的。

一、是否有一款真正撑起品牌的口碑产品?

当黄太吉的煎饼口味饱受争议时,创始人赫畅曾回应:好吃并非快餐成功的唯一标准,规模化和标准化对快餐行业更重要。

在传统观念里,食物好吃与否是评价一家餐厅优劣的唯一标准。快餐可以不好吃,但一定不能难吃。在标准化、规模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麦当劳等洋快餐,虽然也谈不上多好吃,但是至少不难吃。

222222222222

在当时的大众点评上,黄太吉北京二十多家门店,不足一半门店的顾客评价分值超过3.5分,而在上海的四家门店,评价分值均未超过3分。

在大众点评上消费者的差评中,大都包含“口味一般”、“难吃”、“性价比低”等字眼。

很有可能并不是真的不好吃。消费者的期望值被火爆的营销吊得过高,煎饼的味觉体验本身相对平凡,难以产生超出预期的惊艳感,原本只是普通的味道,在高期望和高价格之下就会落下“难吃”的口实。

在产品长期难有飞跃性提升的情况下,“不怎么好吃”成了黄太吉煎饼留给消费者的固化印象,而缺乏口味上的记忆点,也让当黄太吉开始在产品逐渐改良后,收效也不明显。

作为主打产品,却不能收获大多数的好口碑,其他产品更难打进市场,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862744318472404351

二、标准化是否真的足够标准?

黄太吉也确实更关注餐品的标准化,并做出许多努力和成绩。

但是,业内人士都知道,中餐的标准化是世界性难题。

因为中餐生产工序复杂,而且基本靠人力完成,就算是煎饼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是依然属于人力密集型,而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大部分生产环节由机器代替。

因此,宣称要做中式麦当劳的黄太吉,其标准化程度很难和西式快餐相提并论。

赫畅本人也承认,黄太吉煎饼在标准化程度上的确会存在一个误差率,要把这个误差率减到最低。

但实际上,黄太吉在标准化方面做的努力和主要手段,还是依赖对员工的培训。而这种人工方面的误差的消除,一直都是中餐难以克服的困难,黄太吉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是存疑的。

9afa6a77bc4428177a241ad154495b33

三、黄太吉对用户了解有多深入?

餐饮企业无论是在推出一款新菜品还是一个新品牌时,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需要经过反复测试、试吃。

同样打多品牌战略的传统餐饮品牌57度湘,旗下成功运营着57度湘、水货、我爱鱼头、好食上等一系列子品牌,其在长沙万达广场四层同时开了四家店,2014年就做到了“多品牌矩阵”,并在全国开设新店。

多品牌运营成功,可以归结于内外兼修。早在餐饮实体没有成立之前,57度湘创始人汪峥嵘就成立了管理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制度、视觉识别系统和品牌识别系统。

2012年57度湘注册成立了旗下管理培训子公司。每推出一个新品牌之前,汪峥嵘都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要经历十几轮的测试,在11年的时间内创了8个品牌。

0e4f8ebe11d34b69924db766ae5c35df_th

餐饮界的品牌大师吴国平,1998年创立外婆家。

2007年外婆家打出了第一个旗下品牌“指福门”;2009年推出精致简餐“第二乐章”;2013年推出“金牌外婆家”以及时尚烤鱼品牌“炉鱼”;2014年推出面馆“三千尺”、“动手吧”徒手料理餐厅;2015年的高端杭邦菜“宴西湖”;2016年的虾餐厅“你别走”……

新品牌推出速度已经算行业翘楚,但基本也平均在一年一个的水平。

对比黄太吉在第二阶段推出的“类百丽”模式的品牌矩阵,“大黄疯”小火锅店、“牛炖先生”炖菜、“从来”饺子馆、“来得及”外卖、幸福小冒菜……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一下子开创了多个品牌和40多家门店,黄太吉几乎没有时间去做充足的市场调研和测试。

多品牌的思路并不新鲜也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创造一个品牌的速度,可以和想出一个营销点子的速度一样吗?

虽然外界大多把黄太吉的这次转型失败归于开店的边际成本过高,事实上即使再进来一波投资来支撑,品牌内功仍然是个关键问题。

20141225100908603

缺乏行业根基,没有充分做用户调研就开店、扩张,对刚刚崭露头角的餐饮企业来说,一直都是个自杀行为。大规模的品牌扩张,不仅稀释了黄太吉本身的品牌价值,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不过黄太吉及时终止了这一战略,转向外卖平台,但被迫转型终究是件憾事。

在互联网思维层面上,黄太吉又有什么?

黄太吉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靠的是互联网思维。那么,我们看看在互联网层面,黄太吉又有什么?

一、是否真的具备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体现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注重用户体验。

黄太吉在卖煎饼时期,最接近互联网思维的,就是将用户精准定位在CBD普通白领,从消费时间、品牌调性和关注热点方面贴近用户。

但在尝鲜心理、附加体验满足后,口味这个用户体验的核心没有得到满足,就无法形成回头客,甚至之后的营销会引发负面效果。

20150608151544_22315

黄太吉几经变换不同的模式,直到打通产业链的外卖模式,但同样面临如何保证产品品质,提升用户体验的问题。能否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依然是决定新模式成败的关键。

但目前黄太吉外卖的APP在应用商店的评分只有一星半,评论反应的问题集中在客服和投诉电话无人接听方面。

据业内人士透露,黄太吉目前基本只要门店租约到期即关闭,门店所剩无几,目的是止损保命。

即使黄太吉想要解决现有外卖平台“慢、差、亏、杂”的痛点,但外卖平台的模式更重,自身运营能力还没有达到,让获得用户的认可变得有些困难。

二、互联网营销优势是否还在?

在之前的报道中,赫畅提到黄太吉的互联网思维:黄太吉第一家小店开在非常偏僻的地方,但能够通过互联网让消费者知道并且前来购买。

黄太吉因火爆的营销,迅速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开奔驰送煎饼”、“美女老板娘”、“外星人讲座”等,这些四年前的营销手段,至今还被反复提及。

但近两年,黄太吉的营销似乎过于沉寂。

561096573379131941

反观传统餐饮企业,却在近两年的互联网营销上频频发力,比如望湘园投资了网剧《你是我的菜》,还玩起了网红直播,举办了朋友圈晒光盘免单等品牌活动。

而在互联网餐饮界,迅速崛起同时也问题不断的外卖平台三巨头之一“饿了么”,为了打造“明厨亮灶”工程,也把直播系统引进后厨,CEO张旭豪还在YY和映客两个直播平台露脸,揭露公司总部“内幕”,与网友互动,积极推进品牌营销。

对比之下,黄太吉在直播、网红等等这些互联网营销新玩法上,基本上无所作为,不禁让人生疑,之前时髦的黄太吉是不是落伍了?

三、做外卖平台,模式之外还有什么?

黄太吉此次转型宣称打造“航母式外卖服务平台”,所谓“航母式”,即黄太吉外卖不仅卖黄太吉自身产品,还对第三方品牌产品开放,为餐饮企业提供生产、包装和配送服务。

黄太吉外卖从生产端切入市场,在模式上的确有突破之处,也获得资本认可。但是诱人的前景能否变成现实,最终不仅是商业模式所能决定的。

目前来看,黄太吉外卖除了模式十分新鲜,在其他方面基本无优势可言。

6598145089029283356

首先,要把单品产品做好吃,依然是让消费者进入平台并产生消费的基础,这对于靠营销起家的黄太吉来说并不容易。

同时可选商家也是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而加入黄太吉外卖的第三方品牌,数量和客单价区间范围不能和美团、饿了么相比,品牌知名度难以和百度外卖、到家美食会抗衡,都是短期难以解决的困扰。

其次,对外卖平台来讲,平台的开放度、整合能力至关重要。

外卖领域已经形成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三分天下的局面,它们的运营效率、运营水准都在不断提升,黄太吉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短板。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流量。

据了解,黄太吉外卖在遭到三大平台的联合封杀之后,流量从其宣称的12000单跌落至几千单。

在迫于无奈之下,黄太吉与饿了么达成合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黄太吉外卖在饿了么上的订单量显示,销售最好的门店月销售额不足四千单。

显然,饿了么并没有给黄太吉明显的流量倾斜。

而黄太吉外卖的APP上并没有显示具体的单量,但是据之前入驻黄太吉工厂店的第三方品牌方透露,自己在黄太吉外卖平台上每月单量只有一百多单。

因此,许多第三方品牌与黄太吉合作的意愿都在消退。

1111

结语

黄太吉四年的时间,模式几经更换,但是,无论煎饼果子、多品牌矩阵,还是黄太吉外卖平台,整体上来看,黄太吉既难以具备传统餐饮的匠人匠心精神,对互联网思维理解的也不再超前,打造平台的时间节点上也错过了先机。

到底有什么?到底怎么做?黄太吉其实也在不断思考同样的问题,也许真的只有失败过才能领会其中真谛,希望这匹陷入迷途的曾经的黑马能够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延伸阅读:

筷玩思维2016年年度旗舰选题《五问黄太吉》

声明:本文系筷玩思维独家原创稿件,筷玩思维(www.kwthink.cn)愿意和一切遵守转载规范的渠道合作,转载本文需添加如下版权内容: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筷玩思维”(ID:kwthink),作者王依。本文已获转载授权,版权归筷玩思维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筷玩思维”】

持续不断为餐饮业贡献深度硬干货。筷玩思维于4月5日发布了全新品牌形象“伴伴”,由专注餐饮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深度报道媒体向餐饮产业服务集团转变。各种形式合作请联系:苏先生 18518677068(同微信)。

60+

微信扫码打赏该作者 微信打赏
分享到